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专栏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作者:     审核:    日期:2018年03月29日 17:20   点击数:  

在学校1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材料人始终秉承学校“双严”传统,以“竢实扬华”为己任,砥砺品格,自强不息,孕育了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5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为祖国的材料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wzl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1917-2008),物理冶金专家。1950年留学归国后,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教授。

20世纪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20世纪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证明只有钛才有足够的固氮能力,净化位错,消除钢的应变时效。1988年转向研究高温超导体YBCO中的氧扩散机制,求得了精确的氧扩散率和扩散激活能,在磁控溅射c取向薄膜中,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

姚桐斌








姚桐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姚桐斌(1922-1968)。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矿冶系。

1960年至1964年,他担任锰基材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反复试验,确定了合金的成分,制得了成品,实现了转产定型,并使之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以钎焊结构取代老式焊接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生产中。他成为国家198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之一。

除此之外,他在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料、难熔金属焊接新工艺的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应用在了航天工程上。

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519


陈能宽(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能宽(1923- 2016),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yds


严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东生(1918- ),材料科学家。1950年留学归国后,曾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

针对包头含氟铁矿深入研究氟化物对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提出了选材建议。结合航空航天及其他新兴技术的需要,进行了各类耐高温、抗氧化、新型涂层以及抗烧蚀复合材料的研究,在多方面获得应用。对高温氧化物、氮化物体系进行了相平衡和结晶化学规律的基础研究。近年来研究材料设计,纳米材料和介孔分子筛材料,取得重要成果。 曾获日本陶瓷学会百年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wsk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1907- 2014),冶金学及冶金物理化学专家。抗战胜利后,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从事高等教学70年,培养了大量的冶金人才。在冶金热力学方面造诣较深。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多次获奖。

758


周惠久(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惠久(1909—1999),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1931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

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筹建并领导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为我国材料强度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开展多次冲击抗力等课题的研究,从多冲抗力、疲劳缺口和过载敏感度、塑性等方面论证了提高材料使用强度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展了低碳马氏体强化及其总和机械性能的研究,突破了对低炭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总结多年的研究形成“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强度塑性、韧性的合理配合”的理论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http://xy.swjtu.edu.cn/UserFiles/chenxinmin.jpg


陈新民(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民(1912-1992),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1946年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

1945年曾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考察美国工厂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任第一任院长。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670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沛霖(1917-2005),物理冶金学家。1936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

早期从事物理冶金方面的工作,在英国钢铁学会会刊上发表过《钢的冷加工》和《氢在铁和铁合金中的扩散》论文。回国后在《金属学报》等刊物发表过相变方面的论文。近30余年来长期从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工作,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在各种类型核反应堆的燃料元件方面,以及铀的冶金和加工方面,对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47


徐采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采栋(1919-2016 ),冶金物理化学家、有色冶金专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50年代主持高炉炼汞试验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炼汞的产量和回收率主持电解法制高锰酸钾的试验,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从1958年起各地陆续建厂生产。多年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xjm


肖纪美(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1920- 2014),材料科学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先后开设了金属材料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腐蚀金属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断裂力学、合金能量学和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出版了10本专著。主要在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学科和氢损伤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强调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要断裂问题和材料质量问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展材料的应力腐蚀及氢开裂机理方面理论研究。



xu_xi


徐僖(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僖(1921- 2013),高分子材料科学家,1945年2月在地处四川丁家坳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化学课助教。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采用超声波等力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推动了快离子导体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6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xuzuyao


徐祖耀(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祖耀(1921- ),材料科学家,1949年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丰硕成果。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运用群论分析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论证了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机制并发现Zr02-Ce02中的贝氏体相变。建立形状记忆合金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优化了一些实用材料的相图,推出Cu-Zn相图热力学,以及杂质元素在钢中分布热力学等。



762


庄育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育智(1924-1996),物理冶金学家。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开展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鞍钢中板钢夹层来源、耐热不锈钢相变与变脆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合金钢质量和石油三厂恢复安全生产作出了贡献。开创了研究难熔金属宇航材料的新领域,领导设计和加工制造难熔金属真空熔炼、性能测试等设备,建立了相图实验室、真空高温力学性能实验室,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为鞍钢无缝钢管厂研制成功不锈钢管用的钼顶头,比原用苏联牌号的低合金钢顶头的寿命高200倍。研制成返回式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和铌合金天线,保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完成了钼—30钨耐锌液腐蚀合金的研制任务,该成果经过使用证明寿命提高了100多倍,填补了国内空白。



695


邹世昌(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世昌(1931- ),材料科学家,1952年唐山铁道学院冶金工程系毕业。

60年代负责国防重点任务甲种分离膜加工成形部分工作,对技术路线进行优选决策。70年代以后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独创用二氧化碳激光背面辐照获得了离子注入损伤的增强退火效应。用全离子注入技术研制成中国第一块120门砷化镓门阵列电路,用反应离子束加工成中国第一批闪光全息光栅。研究SOI材料并制成CMOS/SOI电路。发展了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并合成了氮化硅、氮化钛薄膜。



gcc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1934- ),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中,分析推导了复合分离膜一系列特性参数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制造复合分离膜的工艺路线,为研制后续各种复合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先进陶瓷研究中,提出复合氮化物作为氮化硅的新型烧结助剂,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性能,研制成功高性能的陶瓷刀具。开展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解决了Si3N4、AlN及其复相陶瓷燃烧合成中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开拓了功能梯度材料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



qiuzhuxian


邱竹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竹贤(1921-2006),有色金属专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长期从事铝电解工业生产和融盐电解、融盐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成功多项炼铝节电、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冶金工业中耗电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低温度铝电解、惰性电极材料、大型电解槽及融盐应用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界面现象,均有新的创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8本。


 

校友风采

2018年03月29日 17:20 2197次浏览

在学校1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材料人始终秉承学校“双严”传统,以“竢实扬华”为己任,砥砺品格,自强不息,孕育了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5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为祖国的材料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wzl







吴自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吴自良(1917-2008),物理冶金专家。1950年留学归国后,曾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教授。

20世纪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我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20世纪60年代,领导并完成了铀同位素分离用“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做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钢中过渡族元素Mn、Cr、Mo、V、Ti和氮的s-i交互内耗峰,澄清了过去文献中许多争论和谬误,证明只有钛才有足够的固氮能力,净化位错,消除钢的应变时效。1988年转向研究高温超导体YBCO中的氧扩散机制,求得了精确的氧扩散率和扩散激活能,在磁控溅射c取向薄膜中,发现膜的增氧速度,端赖于垂直c-轴单晶的位错管道所提供的快速氧输运过程。

姚桐斌








姚桐斌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姚桐斌(1922-1968)。194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矿冶系。

1960年至1964年,他担任锰基材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经过课题组人员的反复试验,确定了合金的成分,制得了成品,实现了转产定型,并使之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以钎焊结构取代老式焊接结构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生产中。他成为国家198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之一。

除此之外,他在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料、难熔金属焊接新工艺的研究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应用在了航天工程上。

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519


陈能宽(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能宽(1923- 2016),金属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物理学家。1946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

长期从事金属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研究工作。在多种金属单晶体形变、再结晶及该材料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我国技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交叉学科的工程物理研究方面,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从事爆轰物理、炸药工艺与炸药物理化学、特殊材料冶金、实验核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yds


严东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东生(1918- ),材料科学家。1950年留学归国后,曾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

针对包头含氟铁矿深入研究氟化物对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提出了选材建议。结合航空航天及其他新兴技术的需要,进行了各类耐高温、抗氧化、新型涂层以及抗烧蚀复合材料的研究,在多方面获得应用。对高温氧化物、氮化物体系进行了相平衡和结晶化学规律的基础研究。近年来研究材料设计,纳米材料和介孔分子筛材料,取得重要成果。 曾获日本陶瓷学会百年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wsk


魏寿昆(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1907- 2014),冶金学及冶金物理化学专家。抗战胜利后,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

从事高等教学70年,培养了大量的冶金人才。在冶金热力学方面造诣较深。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多次获奖。

758


周惠久(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惠久(1909—1999),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1931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

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筹建并领导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为我国材料强度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开展多次冲击抗力等课题的研究,从多冲抗力、疲劳缺口和过载敏感度、塑性等方面论证了提高材料使用强度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展了低碳马氏体强化及其总和机械性能的研究,突破了对低炭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总结多年的研究形成“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强度塑性、韧性的合理配合”的理论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http://xy.swjtu.edu.cn/UserFiles/chenxinmin.jpg


陈新民(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民(1912-1992),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家。1946年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

1945年曾在美国从事钢中氢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考察美国工厂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1952年赴长沙筹建中南矿冶学院,任第一任院长。长期致力于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特别是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冶金过程物理化学的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670


张沛霖(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沛霖(1917-2005),物理冶金学家。1936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

早期从事物理冶金方面的工作,在英国钢铁学会会刊上发表过《钢的冷加工》和《氢在铁和铁合金中的扩散》论文。回国后在《金属学报》等刊物发表过相变方面的论文。近30余年来长期从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工作,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在各种类型核反应堆的燃料元件方面,以及铀的冶金和加工方面,对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47


徐采栋(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采栋(1919-2016 ),冶金物理化学家、有色冶金专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50年代主持高炉炼汞试验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炼汞的产量和回收率主持电解法制高锰酸钾的试验,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从1958年起各地陆续建厂生产。多年从事有色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xjm


肖纪美(中国科学院院士)

肖纪美(1920- 2014),材料科学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先后开设了金属材料学、合金相理论、金属物理、腐蚀金属学、金属的韧性与韧化、断裂力学、合金能量学和材料学的方法论等课程,出版了10本专著。主要在合金钢、晶界吸附、脱溶沉淀、晶间腐蚀、断裂学科和氢损伤等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强调综合应用金属物理、断裂力学和腐蚀科学分析和解决了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的若干重要断裂问题和材料质量问题,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开展材料的应力腐蚀及氢开裂机理方面理论研究。



xu_xi


徐僖(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僖(1921- 2013),高分子材料科学家,1945年2月在地处四川丁家坳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化学课助教。

长期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采用超声波等力化学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的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推动了快离子导体研究。获得发明专利26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xuzuyao


徐祖耀(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祖耀(1921- ),材料科学家,1949年曾任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丰硕成果。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运用群论分析马氏体相变晶体学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论证了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机制并发现Zr02-Ce02中的贝氏体相变。建立形状记忆合金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优化了一些实用材料的相图,推出Cu-Zn相图热力学,以及杂质元素在钢中分布热力学等。



762


庄育智(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育智(1924-1996),物理冶金学家。194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开展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鞍钢中板钢夹层来源、耐热不锈钢相变与变脆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合金钢质量和石油三厂恢复安全生产作出了贡献。开创了研究难熔金属宇航材料的新领域,领导设计和加工制造难熔金属真空熔炼、性能测试等设备,建立了相图实验室、真空高温力学性能实验室,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为鞍钢无缝钢管厂研制成功不锈钢管用的钼顶头,比原用苏联牌号的低合金钢顶头的寿命高200倍。研制成返回式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和铌合金天线,保证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完成了钼—30钨耐锌液腐蚀合金的研制任务,该成果经过使用证明寿命提高了100多倍,填补了国内空白。



695


邹世昌(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世昌(1931- ),材料科学家,1952年唐山铁道学院冶金工程系毕业。

60年代负责国防重点任务甲种分离膜加工成形部分工作,对技术路线进行优选决策。70年代以后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独创用二氧化碳激光背面辐照获得了离子注入损伤的增强退火效应。用全离子注入技术研制成中国第一块120门砷化镓门阵列电路,用反应离子束加工成中国第一批闪光全息光栅。研究SOI材料并制成CMOS/SOI电路。发展了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并合成了氮化硅、氮化钛薄膜。



gcc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

葛昌纯(1934- ),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中,分析推导了复合分离膜一系列特性参数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制造复合分离膜的工艺路线,为研制后续各种复合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先进陶瓷研究中,提出复合氮化物作为氮化硅的新型烧结助剂,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性能,研制成功高性能的陶瓷刀具。开展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解决了Si3N4、AlN及其复相陶瓷燃烧合成中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开拓了功能梯度材料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



qiuzhuxian


邱竹贤(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竹贤(1921-2006),有色金属专家。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长期从事铝电解工业生产和融盐电解、融盐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成功多项炼铝节电、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冶金工业中耗电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低温度铝电解、惰性电极材料、大型电解槽及融盐应用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界面现象,均有新的创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