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首页 >> 学院概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建校于1896年,是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211工程” “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设立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三十年代,唐山路矿学堂于1931年正式成立矿冶系,1946年矿冶系分为采矿工程系和冶金工程系,1951年建立材料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材料学科调往他校。1979年西南交通大学恢复组建了材料学科,1985年成立材料工程系,2001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多年来,学院孕育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本科专业,下设金属材料系、材料加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服役安全工程系,构建了涵盖“本—硕—博”3个教育阶段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与茅以升班(卓越班)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教职员工101名,其中专任教师75人,教授16名,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70名、硕士生导师137名,学院拥有一大批高层次师资人才,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6人。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占比60%。

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实验场地面积达18000平米,实验设备总值超过1.5亿元。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先进结构材料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装备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国际合作基地(四川省功能材料国际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焊接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轨道交通质量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计量检测基地(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科研与学科水平较高。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涉及生物材料及其表面改性、功能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高速铁路关键材料、表面工程及生态环境材料、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等。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国防预研基金及重大产学研合作等重要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发表SCI、EI等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均发表 SCI论文占全校20%,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学院连续6年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top 1%(0.21%),以我院为主要支撑的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top 1%(0.63%);我院还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之一,支撑学校工程学科进入全球top 1‰。学院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2021年度获批5项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获批四川省实验教学改革项目1项,2022年获得四川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2018年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联合申报获得二等奖1项。

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近5年,学院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师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留学生人数等指标逐步提高,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签订国际合作协议30余份,与30余个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200余次,每年聘请不少于20人次国外专家来校工作或交流讲学。学院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著名期刊、媒体等多次报道和引用。数十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编委,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数百次,获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0余次。40余位同学赴境外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交流。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本研学生教育及指导体系健全,确保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完善,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社会工作与领导能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七大模块。通过“英语四级100%工程”、“升学深造工程”等举措,持续抓好学风建设。通过“五位一体”楼长、本硕博班主任等制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常态化深入学生联系学生,及时对接帮扶支持学生成长。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家长、任课教师的工作互动,增强全员协同育人水平。建立“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危机干预机制,打造“教育-培训-测评-咨询-谈话”心理工作体系,关心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院2022届毕业生升学率57.62%,2021级新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近95%,学生每年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创竞赛奖励达100多人,连续5年获得全国金相大赛一等奖,2021年、2022年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数据截至2023年6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2021年08月18日 次浏览

西南交通大学建校于1896年,是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211工程” “特色985工程”重点建设、首批设立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并设有研究生院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初三十年代,唐山路矿学堂于1931年正式成立矿冶系,1946年矿冶系分为采矿工程系和冶金工程系,1951年建立材料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材料学科调往他校。1979年西南交通大学恢复组建了材料学科,1985年成立材料工程系,2001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0多年来,学院孕育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材料学科专业人才,包括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6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2个本科专业,下设金属材料系、材料加工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材料服役安全工程系,构建了涵盖“本—硕—博”3个教育阶段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大类培养、专业培养与茅以升班(卓越班)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教职员工101名,其中专任教师75人,教授16名,副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70名、硕士生导师137名,学院拥有一大批高层次师资人才,其中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16人。教师具有国际化视野,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任教师占比60%。

教学科研条件优良。教学科研实验场地面积达18000平米,实验设备总值超过1.5亿元。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先进结构材料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装备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国际合作基地(四川省功能材料国际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焊接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轨道交通质量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计量检测基地(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科研与学科水平较高。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涉及生物材料及其表面改性、功能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高速铁路关键材料、表面工程及生态环境材料、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等。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国防预研基金及重大产学研合作等重要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到校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发表SCI、EI等检索收录论文1000余篇,均发表 SCI论文占全校20%,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学院连续6年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top 1%(0.21%),以我院为主要支撑的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top 1%(0.63%);我院还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之一,支撑学校工程学科进入全球top 1‰。学院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2021年度获批5项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19年获批四川省实验教学改革项目1项,2022年获得四川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2018年获得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联合申报获得二等奖1项。

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近5年,学院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师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留学生人数等指标逐步提高,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签订国际合作协议30余份,与30余个国际著名学术机构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包括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200余次,每年聘请不少于20人次国外专家来校工作或交流讲学。学院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专家学者、著名期刊、媒体等多次报道和引用。数十位教师担任国际期刊编委,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数百次,获国际会议邀请报告100余次。40余位同学赴境外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交流。

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本研学生教育及指导体系健全,确保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完善,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艺术体验与审美修养、文化沟通与交往能力、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社会工作与领导能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七大模块。通过“英语四级100%工程”、“升学深造工程”等举措,持续抓好学风建设。通过“五位一体”楼长、本硕博班主任等制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常态化深入学生联系学生,及时对接帮扶支持学生成长。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家长、任课教师的工作互动,增强全员协同育人水平。建立“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危机干预机制,打造“教育-培训-测评-咨询-谈话”心理工作体系,关心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院2022届毕业生升学率57.62%,2021级新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近95%,学生每年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创竞赛奖励达100多人,连续5年获得全国金相大赛一等奖,2021年、2022年获全国“挑战杯”一等奖。

 

 

(数据截至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