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特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博士研究生王庆,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国奖时刻:解码金字塔尖的荣耀法则》主题分享会。王庆以自身科研经历为脉络,系统剖析学术研究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为在场学子解码科研攀登与成果转化的“荣耀法则”。

学术深耕: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双向奔赴”
作为杨维清教授团队的核心成员,王庆深耕能源材料及电化学储能器件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Nano Energy》等国际顶刊发表SCI论文8篇,其中1篇入选封面论文。他提出“科研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与企业痛点”,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为例,分享了如何从基础研究中提炼产业化潜力:“实验室中提升材料比容量的同时,需同步评估成本、工艺适配性等产业化指标。”其团队研发的高性能硅碳复合材料已通过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转化,相关专利(学生第一发明人)授权2项,并成功应用于新能源储能器件开发。

破局之道:科研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协同进化
王庆结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经验,强调“科研需跨越学术与应用的鸿沟”。他通过案例对比,解析学校科研与企业研发的异同:前者注重理论突破与前沿探索,后者聚焦技术落地与市场需求。“在横向课题中,企业要求三个月内解决电池循环寿命问题,这倒逼我们调整研究范式——从追求‘完美数据’转向‘可行方案’。”他建议研究生培养“双轨思维”:既保持学术严谨性,又具备工程化视野。

荣耀法则:目标、方法与执行的三维共振
针对“如何攀登科研金字塔”的提问,王庆总结出三大核心法则:
目标锚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需结合国家战略(如“双碳”目标)与学科前沿锁定研究方向;
方法创新——文献调研需“站在巨人肩上批判思考”,他举例通过跨学科借鉴生物矿化原理优化材料合成路径;
执行闭环——从实验设计到成果转化需全程把控,其团队独创“数据-专利-论文-应用”四维产出模型,确保研究价值最大化。
此外,他特别提到“科研韧性”的培养:“连续30次电极材料测试失败后,通过调整表征方法发现界面反应机制,最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成果。”

互动赋能:从“孤勇者”到“共研者”
分享会设置问答环节,学子们踊跃提问。针对“如何平衡科研与学生工作”,王庆以自身担任研究生干部的经历坦言:“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优先级排序。我坚持‘模块化’日程——上午专注实验,下午处理事务,晚上阅读文献。”现场他还展示了团队协作工具的使用心得,强调“学术社交”的重要性:“参加国际会议时,主动与领域大牛交流,6次主题报告让我获得了3个合作课题的机会。”
寄语后浪:以使命驱动科研,以开放拥抱变革
活动尾声,王庆以“科研人的三重境界”勉励在场学子:第一层“解决问题”,第二层“定义问题”,最高层“创造价值”。“国奖不是终点,而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起点。”其导师杨维清教授亦到场助阵,评价道:“王庆的成长历程印证了‘顶天立地’的科研哲学——顶天,追求学术卓越;立地,扎根产业需求。”

材料学院研究生会负责老师张宝开表示,本次分享会为“学术领航计划”系列活动的首秀,未来将持续邀请优秀学者与产研专家,搭建学术-产业对话平台,助力研究生成长为“既懂实验室,又懂生产线”的新时代科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