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漫过神州的山川沃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正澎湃着青春的潮声。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份跨越百年的期许,如今正以青春的姿态,在时代的卷轴上落笔生花。从敦煌研究院“90后”修复师以纤纤玉手修补千年壁画的温柔,到“蛟龙号”年轻潜航员以深潜探万米深蓝的勇毅,青春从来不是独属于个体的韶华,而是与家国同频的炽热脉搏。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年的意气,本就是破局的锋芒。中国式现代化的赛道上,从来不乏青春的领跑者:在黔北的山坳间,“00后”大学生村官循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用电商直播间搭起山货与市场的桥梁,让“脱贫摘帽”的村庄生长出“共同富裕”的新枝;在量子科学的实验室里,青年科研团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在“卡脖子”技术的迷雾中开辟通途,让“中国芯”的算力跃过国际壁垒的高墙;在长三角的港口码头,“95后”工程师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实干,将智能调度系统织进集装箱的车流里,让“制造大国”的标签蜕变成为“智造强国”的勋章。他们以青春为笔,把“小我”的微光,晕染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漫天星河。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青春的担当,从来都在攻坚克难处闪光。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从不是一马平川:生态保护要守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承诺,乡村振兴要答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答卷,科技自立要闯过“无人区”的荆棘。而青年的回应,是黄文秀“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的奔赴,以生命把青春的根系扎进脱贫的土壤;是航天团队在“天宫”的穹顶下写就“敢上九天揽月”的传奇;是戍边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告白,以青春的脊梁撑起边境的风与雪。正如李大钊所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份“王”的底气,恰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活的动力。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当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在新时代铺展,青春的我们,不必等“功成”的勋章,只需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热忱,在各自的坐标上发光:是车间里拧紧每一颗螺丝的专注,是讲台上点亮每一双眼睛的真诚,是社区里牵起每一双老幼之手的温暖。正如鲁迅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无数青春的微光汇聚,便是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最耀眼的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