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漏去清风一半,引来海鸥两三 ——访材料学院2014级优秀学生杨杰

作者:沈婉盈     审核:魏久林    日期:2017年12月13日 00:00   点击数:  

像大多数优秀的人一样,杨杰有着优异的成绩和闪亮的科研竞赛经历,但是在这之外,他又不太一样。对于成绩和证书,他并没有显得那么迫切,而是以一种更加释然的姿态,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实现一种“7+3>10”的状态。



“很多成功的学习方法可能只适合某一个具体的人,而适合你的某些方法可能还得靠你自己去摸索,去寻找。”虽然成绩优异,但谈到学习方法时,他并没有因此而给出一个心灵鸡汤似的具体而模式化的答案,来给予他人盲目的信心。毕竟,成功这种东西,是创造,而不是模仿。他谈到自己对于时间规划方面非常重视,习惯早一点做好计划安排。“提前规划好接下来几天要做的事,有些事情是你可以预期的,把这些事情按照时间点划分,并且分出完成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保证在这个时间段内把事情完成,这样能提高效率。而剩下的空闲时间段,可以安排其他事情放松一下,也可以留给各种突发事件,使自己不会过于慌乱。”除此之外,在充实忙碌学习工作之余,他也特别懂得劳逸结合,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有趣。“学会奖励自己。认真努力的学习工作之后,总会疲倦,可以每周空出来一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看看电影,唱唱歌,逛个街,吃点好吃的。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 



“在大学里,你不能说成绩不重要,但是它也不是那么重要,在你保证了最基本的80分以后,你可以在这之外寻找一些别的东西,或许这些东西带给你的收获更大。”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大学里,你什么社团组织都不参加,就是很纯粹的学习,你会获得10分,而如果你参加很多社团组织,这些东西占用了你的许多空闲时间,你在学习上只能得7分,但是你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会得3分,最终在竞争的时候,也许你的7+3会大于通过单纯学习得到的10分,这就是大学的不同之处。而杨杰自己确实也做到了这样:不仅有着专业第五的成绩、各种科研竞赛的获奖证书,也有着丰富的社团经历,从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他不断地挑战着自己,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入一个社团或组织,就一定要抱着一种自己必须得到提升、得到锻炼的功利性的想法。对于杨杰来说,大学第一年加入四个社团组织为的是一种很单纯的兴趣,想遇到有趣的、志同道合的人,而提升自己其实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他相信只要用心地去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刻意地想要去提升自己,反而会容易产生一种厌倦感,得不偿失。”

杨杰自己也说到,他其实是一个比较随性、喜欢自由的人,不喜欢抱有太强的目的性去做事,他更愿意跟随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就像他曾经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参加完一次后,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他觉得并不能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熬着夜,内心却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当他参加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创新设计类的比赛时,即使是没日没夜的埋头研究设计,内心却是无比的幸福——他喜欢自己的想法创意能够得到实现的感觉。

他参加各种创新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是想发明一个很小的装置或者模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看到别人使用他设计的产品,是一件令他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对于科研,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搞科研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你想要做出些什么,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变,这才是科研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埋头研究。”所以,对于很多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创新思维,搞不了科研的想法,他并不赞同。“就比方说,你今天想要买一条围巾,你为什么要买呢。因为你觉得冷。而商场里那么多条围巾,你为什么单单选择了那一条。因为那一条更符合你的心意。也许它并不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觉得再加点什么会更好。这其实就像是一个科研的过程,满足人们的需要,创新设计,进行改进。”也许正是他这些独到的思维使得他在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了2016年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特别组委会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第四届四川省“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四川省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但是,让杨杰觉得最成功的两件事却与任何竞赛奖项都没有关系,而是他大三时很有勇气地接手材料学院新闻中心成为主席以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担任材料专业16级5班的班助。他说,他最有目的性的时候莫过于接手新闻中心的时候,“很努力的想要把它办好,想要让它成为我心里想要的样子”。而对于16级5班,即使他以前批评过他们,也都是因为在乎,想要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其实他特别为他们骄傲,因为5班真的很优秀、很团结。

说到未来读研的生活,杨杰觉得他应该不会再加入什么社团组织了,有些东西在大学本科生活体验过就够了,那些能力他已经得到,不需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他准备专心投身于科研,如果有机会继续深造,会做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但事实上对于他来说,保研并不是一件费心筹谋许久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对于我来说,保研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没有成功,我也许会直接去工作,我觉得我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让我并不会比别人差。”他其实还有一个“老板梦”,也许在未来他可能会去实现这个梦——毕竟他是个跟随自己的兴趣做选择的人。



于杨杰,他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就像一片帆,社团组织的活动将其划开一道缺口,“漏去了一半清风”,让他在学业成绩上没有做到最拔尖;但,“引来的海鸥两三”,却让他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自由,盘旋。

文字:沈婉盈

摄影:彭静

材料学院新闻中心

 

漏去清风一半,引来海鸥两三 ——访材料学院2014级优秀学生杨杰

2017年12月13日 00:00 1796次浏览

像大多数优秀的人一样,杨杰有着优异的成绩和闪亮的科研竞赛经历,但是在这之外,他又不太一样。对于成绩和证书,他并没有显得那么迫切,而是以一种更加释然的姿态,去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实现一种“7+3>10”的状态。



“很多成功的学习方法可能只适合某一个具体的人,而适合你的某些方法可能还得靠你自己去摸索,去寻找。”虽然成绩优异,但谈到学习方法时,他并没有因此而给出一个心灵鸡汤似的具体而模式化的答案,来给予他人盲目的信心。毕竟,成功这种东西,是创造,而不是模仿。他谈到自己对于时间规划方面非常重视,习惯早一点做好计划安排。“提前规划好接下来几天要做的事,有些事情是你可以预期的,把这些事情按照时间点划分,并且分出完成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保证在这个时间段内把事情完成,这样能提高效率。而剩下的空闲时间段,可以安排其他事情放松一下,也可以留给各种突发事件,使自己不会过于慌乱。”除此之外,在充实忙碌学习工作之余,他也特别懂得劳逸结合,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精彩有趣。“学会奖励自己。认真努力的学习工作之后,总会疲倦,可以每周空出来一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看看电影,唱唱歌,逛个街,吃点好吃的。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 



“在大学里,你不能说成绩不重要,但是它也不是那么重要,在你保证了最基本的80分以后,你可以在这之外寻找一些别的东西,或许这些东西带给你的收获更大。”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大学里,你什么社团组织都不参加,就是很纯粹的学习,你会获得10分,而如果你参加很多社团组织,这些东西占用了你的许多空闲时间,你在学习上只能得7分,但是你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会得3分,最终在竞争的时候,也许你的7+3会大于通过单纯学习得到的10分,这就是大学的不同之处。而杨杰自己确实也做到了这样:不仅有着专业第五的成绩、各种科研竞赛的获奖证书,也有着丰富的社团经历,从干事到部长,再到主席,他不断地挑战着自己,承担更大的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加入一个社团或组织,就一定要抱着一种自己必须得到提升、得到锻炼的功利性的想法。对于杨杰来说,大学第一年加入四个社团组织为的是一种很单纯的兴趣,想遇到有趣的、志同道合的人,而提升自己其实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他相信只要用心地去做好自己的那份工作,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刻意地想要去提升自己,反而会容易产生一种厌倦感,得不偿失。”

杨杰自己也说到,他其实是一个比较随性、喜欢自由的人,不喜欢抱有太强的目的性去做事,他更愿意跟随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就像他曾经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参加完一次后,就没有兴趣了,因为他觉得并不能在其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熬着夜,内心却不是心甘情愿的。但是当他参加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创新设计类的比赛时,即使是没日没夜的埋头研究设计,内心却是无比的幸福——他喜欢自己的想法创意能够得到实现的感觉。

他参加各种创新设计的初衷,其实就是想发明一个很小的装置或者模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生活。看到别人使用他设计的产品,是一件令他感到非常幸福和自豪的事。对于科研,他有着自己的理解,“搞科研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你想要做出些什么,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改变,这才是科研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埋头研究。”所以,对于很多人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创新思维,搞不了科研的想法,他并不赞同。“就比方说,你今天想要买一条围巾,你为什么要买呢。因为你觉得冷。而商场里那么多条围巾,你为什么单单选择了那一条。因为那一条更符合你的心意。也许它并不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觉得再加点什么会更好。这其实就像是一个科研的过程,满足人们的需要,创新设计,进行改进。”也许正是他这些独到的思维使得他在竞赛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了2016年度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特别组委会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四川赛区二等奖、第四届四川省“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四川省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但是,让杨杰觉得最成功的两件事却与任何竞赛奖项都没有关系,而是他大三时很有勇气地接手材料学院新闻中心成为主席以及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担任材料专业16级5班的班助。他说,他最有目的性的时候莫过于接手新闻中心的时候,“很努力的想要把它办好,想要让它成为我心里想要的样子”。而对于16级5班,即使他以前批评过他们,也都是因为在乎,想要让他们发展得更好。其实他特别为他们骄傲,因为5班真的很优秀、很团结。

说到未来读研的生活,杨杰觉得他应该不会再加入什么社团组织了,有些东西在大学本科生活体验过就够了,那些能力他已经得到,不需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他准备专心投身于科研,如果有机会继续深造,会做一个真正的科研人员。但事实上对于他来说,保研并不是一件费心筹谋许久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顺其自然。“对于我来说,保研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如果没有成功,我也许会直接去工作,我觉得我大学四年学到的东西让我并不会比别人差。”他其实还有一个“老板梦”,也许在未来他可能会去实现这个梦——毕竟他是个跟随自己的兴趣做选择的人。



于杨杰,他的大学学习生活可能就像一片帆,社团组织的活动将其划开一道缺口,“漏去了一半清风”,让他在学业成绩上没有做到最拔尖;但,“引来的海鸥两三”,却让他发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自由,盘旋。

文字:沈婉盈

摄影:彭静

材料学院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