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花香自苦寒,今始为君开——专访院“国家杰青”获得者周绍兵教授

作者:韩智慧     审核:魏久林    日期:2017年11月18日 00:00   点击数:  

2017年10月30日上午,我们与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绍兵教授相约在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访谈。穿过实验楼安静的回廊,在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周绍兵老师,他正在工作,见到我们,温和地站起,双眼明亮,笑容和煦。

 

 

凝心忍性,千锤百炼

科研的过程是不断重复、求索、创新的过程。在周绍兵老师看来,静心、耐心、恒心是每一个科研人都应具备的素质。

从2004年以人才引进到我校材料学院,到2017年获得“国家杰青”资助,周绍兵老师已经在西南交大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了十四年。回忆起过去的研究历程,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对于材料的合成。做材料合成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不但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还需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合成方法,以此找到可以应用的、最适合的新型材料。而这样的工作又恰恰多为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很多次想出了可能有效的方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到最后可能还是失败。”

但周绍兵老师并没有放弃过。抛却心底难免的灰心丧气,他把这些看作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考验——能否调整好心态,从失败中有所收获。“至少它告诉了你,这种思路在这个研究里行不通,可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它到底行不行。”在这样一次次的心态调整中,周绍兵积累着经验,不断完善着实验的思路,带领团队,一路向前。

世人评价“科研多寂寞”。然而在周绍兵老师看来,外面的世界确实精彩,科研也确实寂寞,但当看到带领的学生一天一天的成长,看到学生们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看到自己的思想一个个被实现,自己也能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周绍兵老师被他的学生们称为学术研究上的“拼命三郎”。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是是耀眼的,是熠熠生辉的,是对科研的热爱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

 

 

始于兴趣,终于梦想

选择科研,且渐行渐远。周绍兵老师最开始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是源于对研究方向浓厚的兴趣。但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兴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会的梦想。

“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国已经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约会有三百万人因为肿瘤死亡。而现在治疗癌症的大部分化疗药物都是进口于国外。”周绍兵老师说道,“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内的抗癌药物能够取代进口,那么不仅病人和他们家庭的医疗负担能够降低,而且能救更多的人。”

 

 

周绍兵老师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正是这个方向,“将高分子材料与化疗药物结合制备纳米抗肿瘤药物制剂,来提高它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其毒副作用。目前,在该研究方向已取得初步效果:将研制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制剂注射进建有肿瘤模型的裸鼠身上,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肿瘤可以完全消失并且小鼠可全部存活。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功被MaterialsViews China连续报道。研究成果也受到药厂、公司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几家大型药厂希望合作,将该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周绍兵老师所做的研究宛如一株初长成的树,经历过冰雪,盛放着花香,只待品尝枝头渐丰的果。在他的心里,他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用于病人,为病人减轻痛苦,为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救治,服务人民。“能减轻病人因为疾病受到的痛苦,这,就是我的梦想。”

踏实做事,简单生活

在团队的管理与学生培养方面,周绍兵老师一直有着自己的方式。对于刚入科研大门的学生,他严格、鼓励,努力培养出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而对于已经熟悉科研的学生来说,他放手、引导,只提出建议与问题,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科研问题。对学生的每次失败,他更多的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周老师的团队里,每周日下午两点例行组会,风雨无阻,节假日也会如期举行。会上大家汇报工作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畅所欲言。他也喜欢与学生们交流想法,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周一到周日,忙时他待在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地研究;闲时,他待在办公室,浏览相关期刊杂志,把握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或者写一些基金项目,帮学生批改文章。他关注着学生们的每一个研究动态,同样以身作则,时刻鞭策着他们勤奋刻苦。在周老师的团队里有这样一句口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2017“国家杰青”资助人员名单发布后,周绍兵老师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悦。从申报开始,到结束、入选,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在周绍兵看来,“‘国家杰青’只是一个项目,它是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它代表了国家对于我们成果的认可,将来更需要我们将研究成果早日进行转化;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获得“国家杰青”以后,周绍兵老师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科研仍然是他每天的主题。在他眼里,“杰青”不只是个人的荣誉,对于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所有老师,都是一种荣誉。他希望能够通过它带动更多的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的资助,提高学校材料与生医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也希望学校能够因此更加重视这个学科,为研究生和年轻老师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科研平台,让他们做出更大的成就。

“国家杰青”获得以后,周绍兵老师十分感谢材料学院全体老师的一直帮助和支持,感谢学院朱院长等院领导的支持,感谢学校科技处、人事处等老师的支持,感谢他以前川大的老师的一直帮助和支持。

十四年的漫漫科研路,是从未停止过的上下求索;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背后,是耐得住寂寞与严寒的默默积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国家杰青”的获得,正是对这一切最好的慰藉,如一场春风,吹开了料峭春寒中最耀眼的颜色。

 

文字/韩智慧

摄影/李涛

材料新闻中心

 

花香自苦寒,今始为君开——专访院“国家杰青”获得者周绍兵教授

2017年11月18日 00:00 1652次浏览

2017年10月30日上午,我们与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绍兵教授相约在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访谈。穿过实验楼安静的回廊,在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周绍兵老师,他正在工作,见到我们,温和地站起,双眼明亮,笑容和煦。

 

 

凝心忍性,千锤百炼

科研的过程是不断重复、求索、创新的过程。在周绍兵老师看来,静心、耐心、恒心是每一个科研人都应具备的素质。

从2004年以人才引进到我校材料学院,到2017年获得“国家杰青”资助,周绍兵老师已经在西南交大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了十四年。回忆起过去的研究历程,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对于材料的合成。做材料合成研究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不但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还需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断尝试新的合成方法,以此找到可以应用的、最适合的新型材料。而这样的工作又恰恰多为创新,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很多次想出了可能有效的方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到最后可能还是失败。”

但周绍兵老师并没有放弃过。抛却心底难免的灰心丧气,他把这些看作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考验——能否调整好心态,从失败中有所收获。“至少它告诉了你,这种思路在这个研究里行不通,可你不去尝试,就永远不知道它到底行不行。”在这样一次次的心态调整中,周绍兵积累着经验,不断完善着实验的思路,带领团队,一路向前。

世人评价“科研多寂寞”。然而在周绍兵老师看来,外面的世界确实精彩,科研也确实寂寞,但当看到带领的学生一天一天的成长,看到学生们取得的创新研究成果,看到自己的思想一个个被实现,自己也能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乐趣。周绍兵老师被他的学生们称为学术研究上的“拼命三郎”。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是是耀眼的,是熠熠生辉的,是对科研的热爱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换来的。

 

 

始于兴趣,终于梦想

选择科研,且渐行渐远。周绍兵老师最开始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是源于对研究方向浓厚的兴趣。但经历了十多年的研究,行走至今,支持他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兴之所至”,而是希望自己科研成果真正起到造福社会的梦想。

“癌症的死亡率在我国已经排到前一二位,每年大约会有三百万人因为肿瘤死亡。而现在治疗癌症的大部分化疗药物都是进口于国外。”周绍兵老师说道,“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内的抗癌药物能够取代进口,那么不仅病人和他们家庭的医疗负担能够降低,而且能救更多的人。”

 

 

周绍兵老师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正是这个方向,“将高分子材料与化疗药物结合制备纳米抗肿瘤药物制剂,来提高它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其毒副作用。目前,在该研究方向已取得初步效果:将研制的抗肿瘤纳米药物制剂注射进建有肿瘤模型的裸鼠身上,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肿瘤可以完全消失并且小鼠可全部存活。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响因子19.7),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功被MaterialsViews China连续报道。研究成果也受到药厂、公司的高度关注,目前已有几家大型药厂希望合作,将该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周绍兵老师所做的研究宛如一株初长成的树,经历过冰雪,盛放着花香,只待品尝枝头渐丰的果。在他的心里,他希望他的研究成果能用于病人,为病人减轻痛苦,为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救治,服务人民。“能减轻病人因为疾病受到的痛苦,这,就是我的梦想。”

踏实做事,简单生活

在团队的管理与学生培养方面,周绍兵老师一直有着自己的方式。对于刚入科研大门的学生,他严格、鼓励,努力培养出他们在科研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而对于已经熟悉科研的学生来说,他放手、引导,只提出建议与问题,让他们自己学会解决科研问题。对学生的每次失败,他更多的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在周老师的团队里,每周日下午两点例行组会,风雨无阻,节假日也会如期举行。会上大家汇报工作进展,讨论遇到的问题,畅所欲言。他也喜欢与学生们交流想法,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周一到周日,忙时他待在实验室里,心无旁骛地研究;闲时,他待在办公室,浏览相关期刊杂志,把握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或者写一些基金项目,帮学生批改文章。他关注着学生们的每一个研究动态,同样以身作则,时刻鞭策着他们勤奋刻苦。在周老师的团队里有这样一句口号: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2017“国家杰青”资助人员名单发布后,周绍兵老师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悦。从申报开始,到结束、入选,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在周绍兵看来,“‘国家杰青’只是一个项目,它是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十多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它代表了国家对于我们成果的认可,将来更需要我们将研究成果早日进行转化;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才。”

获得“国家杰青”以后,周绍兵老师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科研仍然是他每天的主题。在他眼里,“杰青”不只是个人的荣誉,对于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所有老师,都是一种荣誉。他希望能够通过它带动更多的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的资助,提高学校材料与生医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也希望学校能够因此更加重视这个学科,为研究生和年轻老师建立一个更加良好的科研平台,让他们做出更大的成就。

“国家杰青”获得以后,周绍兵老师十分感谢材料学院全体老师的一直帮助和支持,感谢学院朱院长等院领导的支持,感谢学校科技处、人事处等老师的支持,感谢他以前川大的老师的一直帮助和支持。

十四年的漫漫科研路,是从未停止过的上下求索;无数次的失败与挫折背后,是耐得住寂寞与严寒的默默积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国家杰青”的获得,正是对这一切最好的慰藉,如一场春风,吹开了料峭春寒中最耀眼的颜色。

 

文字/韩智慧

摄影/李涛

材料新闻中心